疾病防治爱耳从预防开始,听力突然下降

3月3日是第19次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

医院听力诊疗中心主任黄威表示,根据以往接诊经验,很多患者都是等到耳朵出现问题才来咨询、就诊,其中多数属于老年性耳聋。“其实这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减弱,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从现在开始注重保健。”黄威说道。

为此,小编特请两位小鲜肉为您示范耳保健操,戳这里看视频↓↓↓

(建议在WiFi下观看)

黄威

副主任医师,听力诊疗中心主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耳鼻咽喉科进修学习。从医20余年,擅长于小儿支气管镜手术,喉显微手术,耳显微手术,耳鸣、耳聋的诊断与治疗、康复。

春节接诊近20例突发性耳聋

“前不久,有一名初中生前来就诊,说自己突然耳鸣了一整天,通过纯音测听发现,他患上的是突发性耳聋。”黄威提醒,突发性耳聋近年来有高发趋势,仅今年春节至今,医院门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确诊不同程度的突发性耳聋就有将近20例,收治入院6例。患者年龄从十几岁到几十岁不等。

黄威介绍说,疲劳、压力大、不注重饮食等因素正在影响着人体的正常免疫力,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很多病都容易发生,比如心血管疾病、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也叫“耳中风”,是神经性耳聋的一种。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无法阐述清楚,一般认为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均有可能引起,而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引起突聋的诱因。

突发性耳聋发病时有哪些症状?

突然出现的听力下降是多数患者的第一反应,除此之外,约有90%的患者会首先出现不同程度的耳鸣,约50%的患者会出现耳闷胀感,约30%的患者会伴随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听觉异常“敏锐”(听任何声音都不舒服,即使是轻声细语也觉得刺耳)或回音、耳周神经麻木等。

根据听力损失累及的频率和程度,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

高频下降型:Hz频率~Hz频率听力受损,考虑内耳毛细胞受损,受损后对比较高音的声音听不清。

低频下降型:Hz频率~Hz频率处听力受损,考虑内耳出现水肿,受损后对相对低沉的声音不清楚,往往表现耳闷,说话回音。

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受损≤80dB,考虑内耳血管痉挛引起。

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受损≥81dB,考虑内耳血管血栓形成。

生活中这五招可预防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固然可怕,但也不是不能预防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和发展呢?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按时吃饭、按时休息,避免长时间的劳累,合理减压,保持心情舒畅;尽量避免抽烟和酗酒;饮食尽量清淡为主。

2、尽可能的增强自身体质。比如保持规律的户外活动,保证足量的运动是机体免疫力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3、避免长时间接触噪声。需要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应该佩戴耳塞等防护设备;避免长时间使用嵌入式耳机,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音量和连续使用的时间,一旦出现了耳朵的不适,应该暂停使用。

4、慎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比如庆大霉素、阿司匹林等,如果必须用此类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切忌随意用药(尤其是对婴幼儿)。

5、定期体检。密切注意身体其它方面基础病,如果体检发现血脂高或者血糖异常,一定要听医生的话进一步明确,需要用药的要及时治疗。

敲黑板划重点

出现不适尽量在三天内就诊!

总之,突发性耳聋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治的。根据资料及临床数据显示,一旦出现疑似突发性耳聋症状的患者,如果能在发病3医院诊断确诊并接受正规治疗,多数患者可恢复发病前听力水平。

反之,如果未能及时治疗,时间超过1个月以上的,内耳损害已不可逆转,再恢复听力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所以在此提醒疑似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及时就医。

供稿:听力诊疗中心黄威

摄像:社会工作部罗劼韬

审稿:社会工作部周婷婷

主编:曾宁

编辑:谢国豪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dzz/1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