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字可以不写一横吗

繁体“陽”字,右半边当然应该写一长横,不可不写,这似乎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常识。但实际情况则不然,在有些地方甚至是较为著名的重要的旅游景点,例如甘肃“阳关”,其“陽”字却不写一横。

己亥仲秋,予往甘肃兰州参加活动,有机会到“阳关”去寻迹访古。提起阳关,马上会想到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可谓千古绝唱,广为流传,因而到“阳关”去看一看亦是予之夙愿。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早在公元前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侵扰,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慨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阳关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地势。然阳关此地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溪水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的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逐渐被水毁沙埋。隋唐时期,特别是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而慢慢荒芜,仅存的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大漠戈壁的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

这样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渊源与底蕴的古迹,今日自然会精心打造,使其成为旅游胜地。果不其然,大门口就建造了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进入牌楼,迎面是一座修建不久的阳关城邑。无论牌楼还是城邑,其牌匾、立石(见图一)与标识上所书“阳关”之“阳”,只用“易”字,不用“昜”字部,换言之,即“陽”字没有写一长横。我特意询问服务区工作人员:这“阳”字写得不正确啊,日字部少了一横,为什么要这样写?工作人员回答说:“不会错!这是从古代正宗的碑帖上仿制下来的。”

图一

只要是古人写的,都不会错。我曾经听到很多次这样的回答。作为炎黄子孙,对古人那样信任、那样尊重、那样依赖,这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朴素亲情,但是,情归情、事归事,情感是代替不了事实的。

图二

为什么“陽”字必须有一横,这一横表示什么意思?而少一横的“易”又表示什么意思呢?“陽”字殷商甲骨文就有之,属会意字,从“昜”从“阜”。“昜”之上方从“日”,表示太阳升起来了,升到了祭神、祭祖的石阜上方,可会太阳在山南面照耀着祭台之意,用一横来表示祭祀的台面,台面自然是摆放祭祀用品的。参见图二,其会意即可自明。“陽”字为繁体,今汉字简化规范写作“阳”为正体。其本义是山南之阳。可引申为温暖、鲜明、外露、突起的东西、物体的正面、男性、假装等义。《说文》:“阳,高明也。从阜,昜声。”段玉裁注:“山南曰阳,故从阜。”这些释义皆与卜文相合。最早的甲骨文“易”字,与“昜”的意思完全不同,由图三可知,它象征把一容器的酒或食物,倒入另一容器中,即表示更易之意,亦为赏赐之“赐”的本字。但“易”“赐”表义有分工,“赐”从“贝”,易声,是易的加旁分化字,甲骨文“易”属会意字,其本义是指更易,可引申为交换、容易、和悦等义。

图三

由上述可知,从“阜”加旁后的“陽”字,还是“昜”字部,与“易”字无论本义还是引申义皆完全不同,两者既不能通假,也不能互相替代。那么,人们为什么把“阳”字常常写成不带一横的“易”字部呢?以予主观揣测:这是书写者追求快速,追求效果,在带一横与不带一横的犹豫之中,没有慎重查找出处,而错误地选择了不带一横的“阳”字。

数年前,记得有一位书法爱好者,认真而精细地创作了一件隶书作品,要我点评。我看了后说:“作品的艺术层面暂且不论,但作品中太阳的‘阳’字写错了,右边部首的‘日’字下应加一横,是‘昜’而不是‘易’。”谁知他理直气壮、信心十足地说:“《曹全碑》《礼器碑》上的阳字都这么写(见图四),中间根本没有一横,我是按古代碑文写的,按碑文写怎么会错?”

图四

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回答,我已不是第一次碰到,故我毫不犹豫地立即回复他:“不错,《礼器碑》无论是碑阳还是碑阴,有13个‘阳’字都不写一横,还有《曹全碑》,也有‘阳’字不写一横的结体。但我们应该懂得,碑毕竟是‘碑’,它不具备《字典》的功能、亦不具备《字典》的权威与作用。难道碑就没有错吗?再者,不写一横的‘阳’字,在古代隶书碑帖中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字帖的‘阳’字都有一横。为什么只去取少数而不去取多数呢?学书法临帖时,毫无疑问要依样画葫芦,一丝不苟,其结体、线条要尽量做到一模一样。临摹到无一横的‘阳’字时,也可照样临写,似乎没有必要去计较文字对与错的问题。但创作作品时,情况就不同了,它与临摹不是一回事,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审美层面。临摹是一种依样画葫芦的学习方法,而创作则是一种应用的提升与转换,它要面向公众、面向社会,不仅对公众与社会要有担当、负责任,而且在艺术审美上也要追求精气神,要追求个性,要具备书法之‘法’。碑帖上错的地方要纠正,决不能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同时,我还告诉他,不仅碑记、铭文会有错字,很多古人、名家也会写错字,甚至包括一些大师级的人物,这些并不奇怪,作为后人要正视、修正才对。

行文至此,我要说,任何书法作品,一旦成为“作品”,用字必须正确,更不要用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去为“错”字作辩护。特别是面向公共场所、面向古迹胜地的书法作品,更要注意这一点,这一切都旨在维护中华文明、中国汉字的严肃性与担当责任。(作者:王本兴,原载《中国书画报》,原题《“陽”字可以不写一“横”吗?——从甘肃“阳关”之“阳”字说起》)

参考学习《曹全碑》

点击图片小程序即可购买参考学习《张迁碑》点击图片小程序即可购买《善本碑帖精华普及版》第一辑,共10种可套装,可分册点击图片小程序即可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dzz/17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