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耳聋为何要从脾胃论治

问下我该如何治白殿风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m/53768.html

《灵枢·口问》云:“胃中空则宗脉虚。”宗脉之“宗”有综合、聚合之意。

宗脉言多条经脉汇集聚合,人体主要的和大的经脉,都聚会于耳。耳部的经络分布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据《灵枢·经脉》记载,手、足三阳经均分布到耳。

如:

手阳明络脉“入耳,合于宗脉”;

足阳明经“循颊车上耳前”;

手太阳经“入耳中”;

足太阳经“从巅至耳上角”;

手、足少阳经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六阴经则由于表里两经脉气相通,特别是阴经经别在头面部合于阳经,故与耳也有联系。故将耳部称为宗脉所聚之处。

《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经文指出耳鸣的原因为脉有所竭,上气不足,而其根本原因在于“胃中空”,即脾胃虚弱。

金元时代的大医家李东垣著《脾胃论》,强调包括耳鸣在内的九窍疾病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脾胃论》云:“脾胃乃元气之本,脏腑经络之源。脾胃强健,水谷得化,精微四布,元气充沛,脏腑经络有所养,则精、气、神皆出,九窍通利也。”

反之,若“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脾胃论》)。说明了若脾胃功能失调,则精微不充,既不能灌溉精微于脏腑经络,同时不能煦养五官,导致耳鸣等九窍不通的病症。

《内经》亦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耳部疾患的最根本原因,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畅是引起脾胃失调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睡眠和情志来调理脾胃,从而治疗耳部疾患。

案例:耳鸣案

李某,女,37岁,年6月8日初诊。因右耳耳鸣1年余就诊于我院。患者自述耳鸣10余日前,食用过量鲜杏后现胃脘不适,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未予系统治疗,后症状稍缓解,1周前食用生蒜后现右耳耳鸣,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嗳气频多。于当地卫生室就诊,口服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片,不效。

刻诊:右耳耳鸣,鸣声细,伴胃脘隐约不适,恶心,干呕,嗳气频多。纳一般,眠可,大便日1行,便溏,小便调。舌淡红、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脉弦细。诊断为耳鸣,脾胃虚弱证。

处方:潞党参口服液为基础用药颗粒剂3周后随访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黄芪18g,陈皮12g,制半夏12g,白芍18g,佛手15g,酒当归12g,细辛6g,升麻9g,柴胡12g,炙甘草6g。

二诊:年7月5日。患者述耳鸣锐减,胃脘不适基本缓解。偶有恶心、嗳气,纳改善,眠可。大便日1行、稍成形,小便调。舌淡红,舌体胖大稍减、边有齿痕,苔白微厚,脉细。前方对症,加大其健脾之力。

处方:潞党参口服液加量颗粒剂原方基础加山药10g,麸炒麦芽15g。一月后随访

三诊:年8月3日。患者服药第2周后耳鸣未再发生。偶有嗳气。纳眠可。大便日1行、成形,小便调。舌淡红,舌体尚可、边有少量齿痕,苔白,脉细。患者耳鸣症状未再复发,遵原方继服。巩固1月余。随访半年,患者耳鸣未再复发。

本患者脾胃已伤,后又复食生蒜,无异于雪上加霜。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清阳不升,则空窍失养而现耳鸣之症。脉证相参,故诊断为耳鸣(脾胃虚弱证)。治疗当补脾健胃,益气升阳。

方中潞党参口服液为上党参浓缩提取,健脾益肺,补中益气,适应于脾胃虚弱者,温补而不易上火。加之颗粒剂以六君子汤打底,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白芍、佛手、酒当归柔肝、疏肝、养肝,因肝主疏泄,肝木疏则脾土健;细辛,《本草经集注》言其“温中”,用之可收“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之效;升麻、柴胡协同炙黄芪、党参升举清阳。综观全方,一则健脾疏肝益气壮其本,使后天生化有源;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职。脾胃健、中气升、脑窍得养则耳鸣可愈。

注:文中用药为辩证用药,相关病候者有不适请咨询医师后辩证用药。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扫码上方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zz/14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