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耳硬化症 > 疾病症状 > 医院还需要做这些检查 >
医院还需要做这些检查
(3)耳鸣掩蔽曲线测试
耳鸣掩蔽曲线是各频率纯音或窄带噪声的最小掩蔽级的连线,也有人称之为耳鸣掩蔽听力图。最小掩蔽级是指刚好能掩蔽耳鸣的阈值,高于该强度接受耳鸣掩蔽,患者听不到原有的耳鸣声。具体测试方法为:采用上升的办法选择某一频率的纯音或某一中心频率的窄带噪声用该频率听阈下5dB开始给声,在仍能听到原有耳鸣声的情况下,以2dB一档的增量间断给声,当所给声音刚刚掩蔽了耳鸣声时的强度即为最小掩蔽级。用同样方法测其他频率的最小掩蔽级,将它们连接起来成为耳鸣掩蔽曲线,测试最小掩蔽级时既可以做同侧掩蔽,也可以做对侧掩蔽。Feldmann将耳鸣掩蔽曲线和听力曲线绘于同一张听力表上,以比较二者的关系,并于年把耳鸣掩蔽曲线分为五型。
I型为聚合(convergent)型:耳鸣掩蔽曲线和听力曲线从低频到高频逐渐接近,甚至完全重合,这种耳鸣常为高音调且多伴高频听力损失,多见于噪声性听力损失。约有1/3的患者属于此型。
Ⅱ型为分离(divergent)型:两条曲线从低频到高频逐渐分开。此型很少见,占2%~3%。
Ⅲ型为重叠((congruent)型:两条曲线形状相似,近乎重合。多见于梅尼埃病、耳硬化症等疾病。此型约占1/3。
Ⅵ型为间距(distant)型:两条曲线在各频率上始终有一定间距,一般10dB。这种耳鸣常为宽带噪声样。此型约占1/5。
V型为拮抗(persistent)型:任何强度的掩蔽声均不能掩蔽患者的耳鸣。可见于听力损失较重的患者。此型所占比例不足10%。
(4)后效抑制试验
亦称为残留抑制(residualinhibition)实验。当掩蔽声停止后,如患者耳鸣不会立即出现,而是掩蔽效应仍连续存在,这种现象即为后效抑制;如消除掩蔽声后耳鸣加重,则为反弹;如撤声后耳鸣仍然存在,且与原来耳鸣声无明显改变,则为无后效抑制。其中后效抑制分为完全后效抑制和部分后效抑制,前者指撒声后耳鸣完全消失,后者指撤声后耳鸣减轻。测试时一般用耳鸣匹配的纯音、宽带噪声或白噪声,强度为最小掩蔽阈上10dB,给声60s。撤除掩蔽声后向患者了解:①耳鸣声响度与掩蔽前比较,是否消失、明显减弱、减弱、相同或加重;②在5min内耳鸣响度的变化情况,并在图上做好记录,超过5min出现变化的在图上做注解。一般情况下,后效抑制时间越长掩蔽治疗的效果越好。
(5)耳鸣掩蔽衰减测试
进行最小有效声掩蔽时,当掩蔽声持续一段时间后患者又能感觉到耳鸣声,通过增加掩藏级再次掩蔽耳鸣声。有时掩蔽级增加到一定程度可完全掩蔽耳鸣,有时即使增加到患者不能接受的程度也不能完全掩蔽耳鸣。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