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江金钟山汉墓中的浮雕,狗咬耗子图的含义

文/秦寿科摄影/杨存贯

上面这幅出现在闻名全国的四大汉墓群之一的三台县郪江金钟山汉墓中的浮雕,以朴素、祥和、生动、充满生态的画面表现,被认为是中国汉代墓葬浮雕最典型的浮雕代表之一。围绕此浮雕含义,诸多学者各抒己见,难圆其说争论不休。

第一种观点观点:认为这幅图是当代俚语“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在汉代墓葬文化有图为证的依据。这种观点也是最流行的观点。基于这种观点,现在把这幅浮雕就命名为“狗咬耗子图”。

仔细推敲,这种观点很难站住脚。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这种说法的前提是:首先得确立咬耗子是猫的工作,不是狗的工作。而中国关于猫的历史,虽然在中国的《诗经》中就出现了猫这种动物,然而中国人一直未能完成家猫的驯化。根据历史记载,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家猫是这一时期从印度引入我国的。

很明显,家猫进入中国的时间滞后于这幅浮雕(东汉)形成时间三四百年,所以,这幅在家猫都没有出现的三四百年前的东汉墓葬浮雕形成之时,不可能有“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这句俚语,理所当然,说这幅浮雕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最早注解的说法显然也就站不住脚。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是一幅守墓图,表达的是中国古代“五行相克”的文化,十二生肖中,狗属土,鼠属水,按照五行相克的学说,狗咬耗子就是“土克水”,这一浮雕寄寓了墓主人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家园”避免被水浸漫毁灭的愿景。

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因为不符合郪江汉墓选址特点和建筑特点。郪江汉墓群,是一个以郪江为中心延续到鲁班等地方圆数十公里的汉墓群,这一代类似汉墓有数十处,以郪江金钟山墓地最为典型,这些汉墓的墓址选择的都是远离河流的半山崖壁,戳凿山岩形成的整体岩墓,一来远离河流,二来整体戳凿山岩而成的整体墓室规模宏大构造结实。根本无需考虑水患问题。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是一幅守墓图,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侍卫,其主人担心百年之后生活另一世界的家中,遭到耗子骚扰,寄托于狗来克制耗子。

这种观点也值得推敲。首先是违背了汉代人生活常识,在汉代,家中养狗不是为了捕鼠,人们生活常识中,明知狗不是鼠的克星,这个理由也就说不通了。

从防骚扰的角度来看。威胁人的生命在古代诸多如:毒蛇猛兽蝎子蜈蚣,古代有避“五毒”(蝎子、毒蛇、壁虎、蜈蚣、蟾蜍)之生活常识,墓主人为什么只防备老鼠,而对其他五毒毫无戒心呢?理应都需重点防范。

三种观点都难圆其说,问题出在何处?

笔者认为:针对这幅浮雕的现有观点,忽略了几个问题。

一、考古研究决不能用当今现代人的生活常识去附会解释古代人习俗;以今论古无论是经学考证,还是考古考证都是绝对的错误。

二、考古研究只能以古论古,研究汉代墓葬文化,需要深切研究掌握汉代文化,以及墓葬文化、墓葬浮雕艺术背景。

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对动物的认识有着一个很重要的、有别于当代的: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观念。根据人的好恶来对动物做区别对待是后人的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古人的观念。

中国古代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观念,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缘起于春秋的十二生肖文化,十二生肖中,除了龙这一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之外,其他十一种动物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这些动物中包括鼠、蛇、猪等现代人厌恶的动物成为十二生肖的代表,都被古人一视同仁的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反映了中国古人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朴素的生态文化理念。

中国古人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生态观念,不光体现在十二生肖中,还体现在各种民俗艺术中。从汉代瓦当、浮雕一直延续到清代的众多壁画、浮雕中,壁虎、蝙蝠、蟾酴、老鼠这些现代人非常厌恶的动物,都是屡屡出现的吉祥物,壁虎是辟邪的象征,蝙蝠是“福报”的象征,蟾酴是财富金钱的象征,老鼠是家宅兴旺、人丁兴旺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因为老鼠总是伴随着人居住繁衍的特性,民间流行一种风俗,认为家有鼠代表着家宅兴旺、人丁繁盛,有一句描述人穷的老话称作:“穷的老鼠都不上门”。也侧面反映了这种风俗。一旦家中无鼠,若是看见耗子搬家匆匆离去,这户人家心存恐怖,总觉得必有凶兆降临,这种民间风俗,至今偏远农村仍保留。

另外一个就是汉代墓葬文化和汉代墓葬浮雕艺术的艺术取向的问题。

汉代墓葬文化有三个重要特点和艺术取向:

第一、视死如生,汉墓众多的身前用品陪葬品这种特征,以及众多的反映身前生活场景的石刻浮雕,都是汉代视死如生的墓葬文化的体现;

第二、原始生殖崇拜和寓意家族繁衍人丁昌盛是汉代墓葬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寄寓。这一点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众多的汉墓中都出现了“伏羲女娲图”的浮雕,这些浮雕都是“伏羲女娲交媾图”带有极强的生殖崇拜的特征,寄寓了墓主人希望家族繁衍人丁昌盛的愿景。

第三、汉代视死如生的墓葬文化,是一种生态化、追求祥和的文化。这种文化追求与血腥、恐怖是格格不入的,汉代墓葬浮雕几乎没有出现过血腥的画面。

在明白中国古人众生平等万物有灵的生态观,以及汉代墓葬视死如生、追求祥和寓意家族繁衍、人丁昌盛的精神愿景文化后。我们再来反思“狗咬耗子图”原来的一些认识和观念,相信不无裨益。

首先,在这幅浮雕中,第一种流行最广的“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的观点;第二种五行说,认为该浮雕中老鼠代表水,狗带表土,以土克水的观点;第三种寓意狗为守护者,老鼠代表对墓葬的破坏者。

这三种观点的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都是认为这个浮雕中的老鼠都是邪恶的代表。这很明显是用现代人的对动物的好恶观念来对这个浮雕做现代的文化价值评判,并不符合汉代的生态观,也不符合汉代墓葬的文化特征。

另外从艺术审美上来说,这三种观点既不符合汉代墓葬文化的艺术观,也不符合这幅浮雕的艺术审美表现。

上述三个观点,这幅浮雕中的老鼠和狗是相互对立、相互克制的立场。这必然应当是一个很血腥的场面,这并不符合汉代墓葬文化排斥血腥场面的文化特征。

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金钟山汉墓狗咬耗子图”之所以被认为是郪江汉墓乃至中国汉墓最典型的文化符号。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审美角度来看这幅艺术作品,这是一幅非常祥和的浮雕,给人一种古老的祥和宁静的美感,一点都不血腥,一点都不恐怖。大家愿意看!喜欢看!

仔细品赏此幅浮雕,整个画面给观赏者留下一种祥和情韵,狗的坐姿端正,狗的前肢斜直于地,后肢弯曲于地,身体弯曲呈蹲坐状,细观微妙处,不难发现,狗的前肢明显太长,完全舒展,由此而导致这只狗蹲坐以后出现的姿态根本不是获取猎物后的紧张神态,狗嘴尽可能的伸展,无撕咬、追逐、猛扑之状态;而那被衔在狗嘴中老鼠也是神态舒展,毫无蜷缩痛苦的情状。二者之间不是对立斗争,二者分明是一幅和谐相处的祥和画面。

这副浮雕反映的这一重要的艺术审美特征,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传统三种观点的值得商榷。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这是一幅《瑞物祈福图》,是一幅反映汉代墓葬生殖崇拜、寄寓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祈福祥瑞浮雕艺术作品。

详解观点如下:

兴起于周代、完善于汉代,传承至当代的十二生肖属相排列顺序至当代没有发生变化,十二生肖鼠列首位。为什么十二生肖第一位的代表是鼠,而不是其他动物。这有着重大的文化意义。首先,中国古代从周礼开始确定的宗族体制,确立了宗族发展是古代社会第一位的政治原则。繁衍后代是人生最重要大事,所以十二生肖对应第一个时辰(生肖)是“子”,代表着古人家族繁衍昌盛放在第一位。而为什么要用鼠作为“子”这一生肖的代表呢?在古代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生态观中,古人认为鼠的繁殖能力最强,能够在任何恶劣环境中生存,居世间动物之上,十二生肖第一个时辰称“子鼠”其意深远。

十二生肖时辰起始于“子”终结于“亥”,子、亥循环永无休止。中国汉字有“会意”特征,“子”“亥”两个字合并在一起为“孩”,寓指新的生命诞生了,寄予新的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古代有一句俗话“十二生肖鼠居首,五谷食粮黍第一”(鼠黍同音),家中有鼠(黍)是吉祥的,由此可见,十二生肖与第一个时辰“子”对应,此物在人们心目中表示了诸多寓意和崇高地位。

十二生肖中“狗”,对应时辰“戍”,戍字在古义中表示侍卫,卫护,“戍狗”对应含义双重,在古代人心目中,人与狗能够心灵相通,狗是古代保护人们生命的忠实侍卫,至今民间流传一句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表示时间段的“戍”,又与狗在此一时间段尽职尽责的活动规律有内在联系,民间俗语说:“关门为酉。点灯为戍”。戍时户外宁静,此时正是这位保护神尽责之际。

我们针对汉代人心目中对“子鼠”“戍狗”的崇高理念。再来探究这一幅传世杰作的内涵,首先排除不利于也不合适出现在墓室壁画中血雨腥风场景即“狗咬”一词,狗这类动物,咬、衔、吻、嗅、蹬、踩姿态各异。笔者认为用“狗衔”一词是可以从画面表象中明显体现出来的。“狗衔耗子”含义就不一样了,“衔”带有呵护、侍卫的情韵体现。这是汉代艺术家为了充分体现墓室主人祈盼生活在另一世界新家园中,千秋万代子孙繁衍兴旺,巧妙运用当年社会风气——瑞物崇拜理念,用夸张变形手法借物传情将瑞物崇拜转化为墓葬文化最重要的“生殖崇拜理念”。以祥瑞物“狗”,呵护、侍卫祥瑞物“鼠”,极其浪漫传神地完美表达了墓主人“祈福”本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金钟山汉墓这幅代表郪江汉墓最高艺术成就之一的浮雕应当定义为《瑞物祈福图》,是一幅反映汉代墓葬生殖崇拜、寄寓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祈福祥瑞浮雕艺术作品。既是对中国古代的生态观的完美体现,也符合汉代墓葬文化特征。

汉代墓葬壁画浮雕以生活常识为基本题材,西汉、东汉历经余年,一种民风在三百余年的传承中,必有特殊文化题材出现,金钟山汉墓群目前仅仅发掘了百分之几的量,也许还有更多的与众不同的特殊艺术品至今深藏墓穴中,基于该浮雕出现的表象十分独特,笔者撰此文探究仅为一家之言,引起读者争论是正常的,三台县古郪国旅游发展需要面对游客对这幅浮雕作出一个合理的注解,此文的宗旨是提供参考素材。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zz/1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