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承认自己听力下降

采访中,小编发现一个让人心痛又无奈的事实,不少孩子、尤其是语后聋的孩子,之所以贻误了手术时间,就是因为孩子和家长往往“误解”了听损的概念,认为只有听不见了才算听损,而常常以“孩子能听见啊”、“我耳朵好着呢”等理由一直拖。

当听力下降的时候,为什么不愿意承认?除了心理因素,其实还有听力方面的原因。

感觉不到的听觉差

越来越小的听觉动态范围,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声窗,是导致很多人失去听觉感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来看个图:

当听力正常的人与听力损失的人站在同一个位置时,听力正常的人能识别蓝色区域内的声音,而听力损失的人只能感知白色区域内的声音。

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对比,或者如果并不存在听觉感知的声音范围,那么有听力损失的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听力是不是下降了,尤其是当听力损失的程度仅为轻度时,听力损失的人很难辨别自己的声音感知世界是否与健听者一样,他们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存在听力损失。

感觉器官辅助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聆听声音或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只使用听觉系统。

听觉、视觉、认知的三重作用,使得人耳在不同环境下都可以识别言语。

比如说,在极其嘈杂的噪音环境下,视觉系统就将发挥更多的作用,协同听觉系统共同帮助人耳聆听。也就是说,我们在特别吵的环境中交谈,会下意识地用眼睛看对方的口型,通过听加看来交流;再比如,我们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即使说话的人对某些字、词、句吐字不清,人耳也能利用认知系统充分理解交谈内容。意思是,当我们没听清对方某些字词发音时,也可以结合上下文以及当时的情境来判断、理解;还比如,在比较吵的环境中交谈,当我们意识到对方没听清我们说的话,或者对方意识到所说的话我们没听清时,会不自觉地通过提高音量,放慢语速或重复等方式来让彼此听清。

正因为视觉及认知在聆听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协同作用,才使得很多人在听力下降时依赖它们来听、说和理解,所以当听力下降不是很严重时,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出现了听力损失。

不但如此,就算这时候听力监测结果显示听损,他们也会以“我能听见啊”、“孩子跟我们交流没问题”、“我觉得听得还行,不影响交流”等理由拒绝听力补偿。

毫无征兆的听损

研究表明,人耳能感知的声音响度变化至少有1.5dB,而且一定要在持续的刺激下才能感知这一听觉变化。

如果孩子或成人的听力损失属于渐进性听力下降,那么他们自然很难在短期内意识到这一微弱听力变化。

小编特别要提到一个现象:重振。也就是复响,是一种病理现象。这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所感受到的声音响度是随着声音强度变化而变化的,声音强度大,我们听到的声音就大、响,反之则小、弱。而对于出现听力损失的人来说,因为内耳感受器受到了损伤,所以在听声时,感受声音的响度增长太快,甚至超过了声音强度,造成比例失衡。也就是说,大声时,听起来比实际的声音要响,而小声时,听起来比实际声音要轻,这就是最典型的“小声听不见,大声觉得吵”的重振表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人,绝大多数都存在重振现象。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很多人看来,重振是一种“听力极好”的表现,因而即使听力真的下降也不会意识到。

小编有话

最近,小编身边不乏听力下降的人,有成人、有孩子,他们中的有些是突聋,有些是渐进性的听力下降,但之前都没当回事儿,直到听不见、听不清才想着去查,也幸亏查了,不然更耽误事儿。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听力是需要我们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dwh/11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