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平川陶瓷的前世今生樱殇之恋

陶瓷是技术,也是艺术。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国”,毫不夸张地说,陶瓷发展史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瓷制作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与塑造,也体现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精髓,成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的象征物。提起陶瓷,大家可能会想起四大瓷都,但是白银同样有其过人之处,陶土储量达40亿吨以上,墙地砖年产量近万平方米,乃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早在年,“特色小镇”就,随后即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是鱼龙混杂,同质化极其严重,真正有“特色”的少之又少。平川陶瓷小镇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千年陶瓷文化为依托,在古瓷窑、老陶瓷厂等遗址上,打造出陈列馆、博物馆、工业遗址博物馆、创客空间及展览空间、非遗传承中心、院士工作站、大师园、陶吧、陶瓷客栈及圆窑遗址、咖啡馆、现代工业旅游、主题广场等12个分项目,老树开新花,让陶瓷这门艺术重放光彩。“方方窨子滤澄泥,古语儿童莫坏坯;炼到极稠捶极熟,一归模范即佳瓷。”其实,陶瓷产业是平川最为古老的传统产业,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共和镇黄茅沟发现的古先民陶窑遗迹推断,早在公元前多年以前,区境内就开始烧制陶瓷。而西汉鹯州城遗存的排水陶筒,形制虽然粗糙,但接口吻合度较好,可见古人高度重视陶瓷的适用性。唐代置会州时,陶瓷业得到较快发展,北掌山下红土洼陶窑即建于此时。从遗存的碗片看,工艺亦有较大进步。红土洼的陶土存量大,有黑、白、红、黄、青等各种颜色,既有粗陶土,也有细陶土,发展陶瓷生产的条件得天独厚。明代以后,区境人口增长达数十倍。自此,陶瓷销路转旺,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陶瓷产业,初步形成声闻西北的宏大格局。距红土洼以西3公里的地方,地面开阔,泉水旺盛,邻近宝积山煤矿,有取之不尽的煤炭资源及陶土资源,大批陶窑开始兴建,时称磁窑。经过近年的发展,及至清代,磁窑形成以陶瓷为中心,兼营煤炭、白灰、石灰等日用品及建筑材料的综合集镇,有吉林、云南、江苏、安徽、河北、青海、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十八省的人来此谋生,有码头之地之称。平川磁窑遗址是迄今发现不多的有西夏瓷器特征的磁窑遗址,其剔刻花瓷器烧制或早于西夏窑址,对研究西夏窑的起源和兴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平川磁窑创烧于北宋,烧窑史历经西夏、元、明清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没有中断,具有深厚、完整的文化堆积层,是研究古代、近代北民窑方体系最完整的窑址。平川磁窑虽然是民窑体系,但生产的器物在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不拘一格,融汇了磁州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等窑口的特点,形成了独特丰富的釉彩,创烧出各式各样的器形和变化多样的绘画装饰手法,可谓最朴素的陶瓷艺术宝库。那么问题来了,陶瓷小镇究竟“特色”在何处?追根究底,陶瓷小镇将陶瓷工业与文化旅游完美地嫁接在一起,工业遗产与现代制造跨越时空的隔阂,旅游与工业打破业态的边界,撑起了陶瓷特色小镇工业旅游的发展框架,真正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步入陶瓷小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美轮美奂的陶瓷世界,一座大烟囱直耸入云,道路两侧装点着精美别致的陶瓷产品,不管是路边还是墙上,所有装饰都跟陶瓷息息相关,让人着迷。博物馆位于陶瓷小镇核心区东南处,集陈列、研究、展览和学术交流于于一体,建筑面积达平方米,共展出平川地域内出土、生产的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陶器、瓷器一百余件,分上古陶风、丝路瓷韵、新城瓷辉三个部分,全面展示平川陶瓷文化历史脉络,乃是宣扬平川陶瓷历史文化的最佳窗口。当然,精美的陶瓷离不开工匠的精心制作。陶瓷小镇专门辟有大匠坊,以“传承文明,开发精品”为己任,发挥自身优势,不断锐意进取。我们有理由相信,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平川陶瓷将再创辉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dwh/18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