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野生型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原载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年第4期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表型CD阳性表达、遗传学上c-kit基因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PDGFRA)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是GIST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1]。甲磺酸伊马替尼(伊马替尼,imatinibmesylate)在治疗进展期GIST中取得成功,并已成为高危GIST术后标准辅助治疗的药物[2]。

GIST中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原发突变位点并非随机,而是存在热点区域。c-kit基因的原发突变发生于第9、11、13和17外显子,这些外显子分别编码KIT受体蛋白的膜外配体结合域、跨膜结构域及第一和第二激酶结构域。相应地,PDGFRA基因的原发突变发生于第12、14和18外显子。有10%~15%的GIST不存在上述c-kit基因及PDGFRA基因已知突变热点的突变,即为野生型GIST(wild-typeGIST,wt-GIST)[1]。虽然这一亚群在GIST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其在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突变型GIST存在显著差异,且其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也有一定特殊性。因此,临床医师在处理这一类GIST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野生型GIST的流行病学数据

在一项基于挪威人群的GIST流行病学研究中,野生型GIST占全部GIST的15.7%(14/89)[3]。根据北美协作组(NorthAmericanIntergroup)的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GIST的Ⅲ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在例CD阳性的GIST患者中,56例(15.2%)为c-kit及PDGFRA野生型[4]。Hou等[5]的一项GIST基因突变研究,入组了来自中国和德国的例GIST患者,其中12%(22/)的GIST为野生型。医院对例进展期GIST患者的基因突变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3.9%的GIST不存在c-kit和PDGFRA基因热点区域的突变[6]。上海交通大医院对例原发GIST进行了基因检测分析,结果有32例GIST(10.1%)显示为野生型。可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数据,野生型GIST均占全部GIST的一成以上,绝非罕见病例,需要临床医师加以重视。

二、野生型GIST的临床特征

Carney三联征、Carney-Stratakis综合征和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是3个已知的GIST相关综合征。这3种综合征都与野生型GIST密不可分。

Carney三联征由Carney于年提出,其特征为合并存在胃平滑肌肉瘤(当时并未正确认识GIST)、功能性的副神经节瘤以及肺软骨瘤[7]。后续的研究发现,Carney三联征中的GIST均无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的突变[8]。与突变型GIST相比,Carney三联征的GIST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1)好发于女性患者;(2)青少年起病;(3)形态学以上皮样细胞为主;(4)多病灶;(5)高淋巴结转移率;(6)其他肿瘤的序列发生;(7)难以预测的生物学行为[9]。

Carney-Strataki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表现为多发性胃GIST和多中心副神经节瘤。该综合征中的GIST临床特征与Carney三联征相似[9]。

NF1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特征为多发性皮肤结节、多发性皮肤色素斑以及多发性虹膜棕黄色圆形小结。部分NF1可合并GIST。一项入组了15例NF1相关GIST的研究显示,这部分GIST绝大多数(94%)呈CD阳性,且其中12例为c-kit和PDGFRA野生型[10]。与之相似,在另一项研究中,28例NF1相关GIST均为CD阳性,在接受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检测的25例GIST中,22例(88%)为野生型[11]。NF1相关GIST的特征为:(1)主要发生于小肠;(2)可为多病灶GIST;(3)缺乏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4)肿瘤直径多较小;(5)病程发展缓慢[12]。

部分野生型GIST也可呈单独起病,可称为散发性野生型GIST,这类GIST的临床特征类似于存在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的GIST。

目前,对于野生型GIST的生物学行为预测仍有一定困难。Kim等[13]的研究发现,存在c-kit基因突变的GIST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显著低于c-kit基因野生型的GIST。Dematteo等[14]的研究发现,c-kit第11外显子点突变和插入突变的GIST预后佳,野生型GIST次之,存在W-K缺失突变的GIST最差。也有研究发现,c-kit基因或PDGFRA基因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笔者曾经对本单位收治的GIST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及生存分析,结果发现,纳入生存分析的12例c-kit和PDGFRA野生型的GIST患者中,有5例术后发生了复发转移,5年无病生存率(56.1%)低于缺失突变(68.4%)、点突变(98.4%)和插入突变(85.3%)患者(P=0.)。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所有见诸报道的野生型GIST预后分析都是基于相对较小的样本数,且没有对其中可能存在的亚型(如是否NF1相关野生型GIST)进行细分。因此,野生型GIST的真实生物学特性尚有待更大样本量、更合理设计的研究来揭露。

三、野生型GIST的发病机制

不同于c-kit和PDGFRA突变型GIST,野生型GIST在肿瘤发生上必然存在其他的替代机制。虽然迄今为止,野生型GIST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是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事实上,野生型GIST绝非单一的GIST种类,而是一个由多个亚群构成的家族,其中不同亚群不仅生物学特性迥异,其始动的基因分子事件也可能不尽相同。

近来,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Ⅱ(succinatedehydrogenase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dzz/11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