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的中医证型与免疫组化及生物学特

探讨胃肠间质瘤患者中医证型与间质瘤免疫组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收集本院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共66例,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参照《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上)》对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析,统一其中医证型;分析各中医证型在各组免疫表型、病理及在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等之间分布特点,探讨胃肠间质瘤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胃肠间质瘤以脾虚湿瘀型证最多;大于60岁者以脾胃气虚虚证为主,小于60岁者以脾胃湿热实证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中医证型与性别、肿瘤部位、出血坏死与否、核分裂数、肿瘤恶性程度等生物学特性及免疫组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

胃肠间质瘤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有相关性,其产生本质为脾虚,其标有痰湿、热毒、瘀血等,初期多以湿热瘀实证为主,病久可导致正气亏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对于胃肠间质瘤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以及腹腔内脏器转移发生率仍较高。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格列卫),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耐药比例也不断提高,成为临床治疗胃肠间质瘤一个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胃肠间质瘤患者,可辨证给予长期内服健脾益气、化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药以改善术前体质、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其复发机会。

来源:《新中医》年6月第48卷第6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dzz/11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