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有可能你的健康出问题了

恼人的嗡嗡声,耳鸣症状容易让人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也影响我们的听力。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正受到耳鸣威胁。很多人只有思考、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才会出现耳鸣,有些人觉得没太大关系就不理睬;有些人的耳鸣是渐近性的,一点点加重,自己慢慢习惯了,并没有引起重视;有些人甚至耳鸣很多年,都没有及时就诊,这其实是不对的。但是如果经常耳鸣,而且难以平复,那可能暗示着身体出现问题了。要知道,耳鸣与我们的听力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大概有1.3亿以上的耳鸣患者,发病率非常高。出现耳鸣,大部分人会认为是上火或者疲劳引起的,但其实,它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早期信号。

有数据显示,10%~15%的人有过耳鸣,5%的人有严重的持续性耳鸣,耳鸣的原因很多,比如长时间与噪声接触;过量使用耳毒性药物;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过于紧张、吸烟、饮酒;耳部疾病,包括外耳道炎、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中耳的急慢性炎症、鼓膜穿孔、耳硬化症、听神经瘤、鼻咽部的肿物会引起耳鸣等都能引起耳鸣。

耳鸣的音量一般在5~15分贝左右,很容易被外界噪声掩盖,所以大部分人白天觉得没事,一到夜深人静之时,耳鸣就会显得特别聒噪。

一般耳鸣在过一段时间之后会自己消失。但如果在睡眠充足、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出现了长时间、持续性耳鸣,就可能是一些疾病引起的,比如说过度疲劳。人体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就会影响脑部、耳部的供血,引发耳鸣。

目前认为,耳鸣是一种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常伴有有听力下降、睡眠障碍、心烦、恼怒、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人们的生活质量。

耳鸣表现多样,如嗡嗡声、嘶嘶声、电流声、蝉鸣声、电话铃声等。

目前来说,耳鸣可分为单侧耳鸣、双侧耳鸣或颅鸣。耳鸣可以是持续性、间歇性或搏动性。按照是否有声源,可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

客观性是指内部生物源性的真实声音,通过人体自身组织传导到耳内。来源包括:血管搏动、脉搏声、中耳肌肉痉挛、咽鼓管或软腭运动声音,检查者将听诊器放在耳边有时可听到耳鸣声,又称为他觉性耳鸣。

主观性耳鸣是一种听觉感知的幻觉,无法识别客观声音,只有患者本人可听到耳鸣声,这类耳鸣最常见。

由于耳鸣的发病机制、病因有部分尚未弄清楚,所以,耳鸣的治疗依然是难题,目前治疗耳鸣的方法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松弛治疗、掩蔽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各种理疗及手术治疗。虽然耳鸣的病因有很多,但有些耳鸣完全是可以预防的。

1

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要注意噪声防护,如减少噪声源或佩戴防护耳罩、耳塞等。

2

不要长时间、大音量在有噪声环境中使用耳机,地铁、公交车的背景噪声达70分贝,在那么嘈杂环境下,人们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长此以往,可能会对听力造成一定的损害。

3

改变生活习惯,由于咖啡因和酒精常常可使耳鸣症状加重;吸烟可使血氧下降,而内耳毛细胞又是一种对氧极其敏感的细胞,所以缺氧会对毛细胞造成伤害,因此,有过耳鸣的人一定要注意改变不良习惯。

4

应避免服用具有耳毒性的氨基酸苷类抗生素药物。

5

避免身体过度的疲劳、睡眠不足、情绪过于紧张。

如果患有耳鸣,将来一定会耳聋吗?当出现耳鸣时,首先要进行听力检查,排除是否为耳鼻咽喉科疾病,如:外耳道耵聍栓塞、分泌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听神经瘤、噪声性耳聋等,其首发症状可能就是耳鸣。但“鸣久必聋”这种说法不具有科学性。

因为导致耳鸣健康问题出现的病因很多,既有耳部疾病,也有全身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外伤,而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耳鸣多是人体机能出了问题,不一定是耳朵器官有问题,所以不能说耳鸣一定会导致耳聋。

耳鸣受很多因素影响,耳鸣患者应注意以下问题:

要有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一旦患有耳鸣,首先要引起重视,到医院接受检查,明确是危险的耳鸣还是不危险的耳鸣。如果是不危险的耳鸣,耳鸣患者要减轻自己对耳鸣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hl/13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