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耳硬化症 > 疾病症状 > 过午不食晚餐少食才是修行养生之道 >
过午不食晚餐少食才是修行养生之道
孫思邈曾說「夜飯飽,損一日之壽」,就是說晚上吃撐一頓,就是在減損一日的壽命,故晚餐宜少食為養生之道。
晚餐有「鬼食」之稱(称),雖然有些誇張,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不好,引起非常多的疾病,給身體(体)埋下無數炸彈……
有一位健康專家提出了這個觀點: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維持自己的生命,四分之三是維持醫生的收入。雖然比例不一定準確,但足以說明吃晚餐的很身體健康之間的直接聯繫(系):晚餐確實能夠決定你的壽命。
這話說得可能有點誇張,但說明了一個事實:晚飯吃不對惹出一身病。
古人只吃兩餐不吃晚飯
在《墨子·雜(杂)守》上記載,兵士每天只吃兩頓。第一頓稱「朝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意思就是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认)為是一種越禮(礼)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
中醫和佛教都說:「過午不食」。所謂「午」,就是中午點—3點,過了正午就不能再吃飯了。這裡先跟大家講一個故事:
48年,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的寵(宠)臣——翰林學士胡廣(广)死了,享年只有37歲。胡廣是個文人,其特點是守口如瓶,朱棣與(与)他商量事,他是絕對不會洩露的,因此朱棣很喜歡他。
但是朱棣也很討厭他,因為胡廣愛吃晚飯。在古代,一個人如果吃晚飯,就會被認為是放蕩。
但是胡廣說自己長期有病,身體十分虛弱;一頓飯吃不多,因此必需多吃幾次飯。朱棣也就原諒他了。
胡廣當了翰林之後,才開始吃晚飯。誠如他自己說的,他自己長期有病,身體十分虛弱;一頓飯吃不多,因此要吃晚飯;而且晚飯非常豐盛。然而胡廣的身體並沒有因為吃晚飯而強壯起來,反而毛病越來越多,於是37歲就吃死了。
古人的「過午不食」,並不是讓大家真的不吃晚飯,畢(毕)竟現代人入睡時間明顯(显)晚於古代,我們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能量,現在不能照搬。但是提倡大家晚飯要少吃一點,晚飯吃不對會影響(响)健康和壽命。
人體晚上消化機能最差,陽氣都收斂潛(潜)藏起來,吃的營養越豐富,越轉化不了
「四高」都是吃出來的要是您本人或者親人朋友患有高血脂、高膽(胆)固醇、高血糖、高尿酸等疾病,每每到醫院檢查,都會聽主治醫生繼續(继续)絮叨吧:「平時要吃清淡點啊」「怎麼和你說了還不忌點口」「你呀,都是吃出來的」。
醫生說的沒錯,其實,得了這些病多是因為未完全消化或轉化的物質。為什麼現代人身體消化轉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則是由於長期飲食不節。
《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說,大飽傷脾。就是這個道理。
胃腸怕堵不怕餓
餓一餓更健康人體晚上消化機能最差,陽氣都收斂潛藏起來,吃的營養越豐富,越轉化不了,剩下的就是垃圾,反而容易導致疾病。
一日三餐中,晚餐要吃得最少,才是養生之道。
有些人说晚上不吃飽,半夜都會餓醒。其實哪會呢?記住:我們的腸胃怕堵,不怕餓。半飢半飽,人身體輕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反而疲勞沒勁。營養不是越多越好,恰到好處(处)最妙。
就好比耕田種地一樣,肥料要淡淡的,稍微過濃一點,反而會把植物的根給燒掉。所以古人說「過猶(犹)不及」。我們吃飯,要寧留三分飢,也不十成飽!
其實只要管住嘴,保持半飽狀態(态),使六腑保持空靈(灵),五臟沒有壓力,心也就不慌了。
中醫的經絡理論中,心與(与)小腸相表裡。小腸化食物的能量來源於心臟,小腸脈不通,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所以對於(对于)心的功能不夠強大的人來說,飲食非但不能大補特補,還要吃得少量,要注意節(节)制,不能讓小腸有壅滯阻塞。
老人尤其是這樣,老人多數心的功能有所降低,胃腸動力也不夠,吃的過多,心與小腸都受損,不可不戒!很多老人都是在大飽後去世的,特別是晚餐吃飽吃撐,就在睡夢中不知不覺去了。
孫思邈那句「夜飯飽,損一日之壽」,就是說晚上吃撐一頓,就是在減損壽命,故晚餐宜少食為養生之道。
这些疾病
都與晚餐吃太多有關肥胖:據(据)統計,90%的肥胖者緣於晚餐吃太好、吃太多,加之晚上活動量小,能量消耗低,多餘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日積(积)月累,肥胖也就形成了。
生活中不少正在進行節食減肥的朋友,忽略了晚餐節食的重要性,不吃早、中餐,晚上卻大吃一頓,以致身體越減越胖。
糖尿病:長期晚餐過飽,經常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島負擔加重,加速老化,進而誘發糖尿病。肥胖也會引發糖尿病。
腸癌:晚餐若吃過飽,蛋白質食物無法完全被消化,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產生有毒物質;加上活動量小、進入睡眠狀態中,使得腸壁蠕動緩慢,延長了有毒物質停留在腸道內的時間,增加了腸癌發生的風險。
尿路結石:人體排鈣尖峰值期在晚餐後四五個小時,若晚餐吃太晚,當排鈣尖峰期到來時,通常已進入睡眠中。於是尿液滯留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的鈣不斷增加,很容易沉積下來形成結晶體,長期積累就容易形成結石。
高血脂症:晚餐若採用高蛋白、高油脂、高熱量進食方式,會刺激肝臟製造低密度和極(极)低密度脂蛋白,從而形成高血脂症。
高血壓:晚餐內容若偏葷食,加上睡眠時的血流速度減緩,大量血脂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進而引起小動脈收縮,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易使血壓突然上升,也加速全身小動脈的硬化過程。
冠心病:晚餐的飲食若是偏向高脂肪、高熱量就可引起膽固醇增高,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另一主因,是鈣質沉積在血管壁內,因此晚餐的盛食、美食、飽食及過遲吃晚飯都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脂肪肝:晚餐若吃太好、吃太飽,血糖和脂肪酸的濃度會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間活動量小,也加速脂肪的轉化,極易形成脂肪肝。
急性胰腺炎:晚餐暴飲暴食,再加上飲酒,極易誘發急性胰腺炎,嚴重者甚至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老年痴呆:若長期晚餐吃太飽,睡眠時胃腸及附近的肝、膽、胰臟等器官仍在運作中,使腦部不能休息,腦部的血液供應也不足,進而影響腦細胞的正常代謝,加速腦細胞老化。
吃與(与)不吃,進食多少,還是要知時知量,自己進行合理的調整。拋開這些現象層面,我們要回歸到修行主線(實相)看待問題,否則這些定義就有可能成為本末到置的一種執著了。
引用南師在《莊子諵譁》的一段開示:
心斋真正的過午不食
颜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問心斋。
颜回一聽啊!同我們的觀(观)念一樣。他說:老師啊!你曉得,我的家窮(穷)得不得了,也喝不起酒,肉也買(买)不起,不吃荤幾(几)個月了。這個“荤”字不是代表肉哦!不吃荤同不吃肉是兩回事。這個荤是草頭,五荤是葱、蒜、憩菜、薤白、興渠,也叫做五辛。
佛家戒吃這五荤,因為這一類東西,刺激荷爾蒙的生長,尤其刺激了性荷爾蒙的分泌,對修持很有妨礙(碍)。中國古代與印度的古文化,同一道理,持五辛不吃荤,並不是講不吃肉,不過如果真持斋,當然包括了不殺生,不吃肉。在《論語》上,孔子本人也有這個經驗,“三月而不知肉味!”所以颜回說,“若此,則可以為斋乎?”我這樣不是天天持斋嗎?在座的很多學佛吃斋的注意啊!真正吃斋吃素是怎麼樣呢?下面孔子有一個道理。
孔子說:“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你這個怎麼叫吃斋?這個是拜拜用,擺(摆)樣子的,是宗教的形態(态),而且是祭祀時對鬼神用的,這是外在的斋。真正的持斋叫心斋,這個我們要注意!現在我代表莊子說話,莊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心斋的觀念,就是佛家的持戒、修定、修慧,乃至於說得了九次第定,證得菩提,也不過是心斋的成就而已。
颜回說:“敢問心斋。”那麼老師你就傳(传)了我吧!怎麼樣叫做心斋呢?持,是保持,心裡頭真的持斋,不是吃素,持斋就是念佛。
仲尼曰: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斋也。
這段等於密宗黃教宗喀巴所提倡的修奢摩他(止)、毗婆捨那(觀)的路線,也就是佛教天臺(台)宗智者大師提的大止觀和小止觀的六妙門。如果研究起來就很奇怪了,莊子這個時候,佛教絕對沒有進入中國,這個就是列子所提到孔子的話,“西方有聖人,東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大家的方向完全一樣。
孔子現在傳止觀的法門,“若”字就是你,“一誌”,先把心念專一起來,思想專一,“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不用耳朵來聽,拿心來聽聲音。這兩句話,就是《楞嚴經》所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佛學名詞,代表了觀音法門。“反聞聞自性”,不用耳朵來聽聲音,把耳朵習慣聽外面聲音的作用回轉來,聽自己內在的心聲。這並不一定是聽心臟血液流動的聲音。
你要曉得,當我們靜下來,譬如打坐的人,你以為他在打坐嗎?實際上心裡頭在講話,開討論會;不曉得這樣對了沒有?這樣靜不靜?很像!哎呀!可惜了,動了念頭,啊!差不多啦!已經成佛了。自己裡頭都在說話。所以要回轉過來,“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心怎麼可以靜得下來呢?孔子說:“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個氣就是後世所講的息,佛法裡修禅觀的出入息法。“息”又是什麼呢?一呼一吸之間那個叫息。實際上我們一呼一吸之間,中間有一段是不呼不吸的,這個之間很短促,很難把握,這個叫息。莊子這裡沒有用息的名詞。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耳朵聽覺不起作用,停止了,同外界脫離了關係,不像我們平時耳朵向外聽東聽西,所以叫他也不要聽了,入定去了。“心止於符”,心裡頭什麼念頭也不動,自然同這個道符合了。用中國古代的名詞,就是與(与)天心符合了,與天心和合了。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個時候呼吸之間是空靈的,等於沒有呼吸了,身心內外是一片虛靈的。“虛而待物者也”,什麼叫“待物”呢?同外物還是相對待的,就像我們昨天,剛剛上了唯識(识)的課,是意識上的清淨了,好像看起來空了。你要知道,這只是你意識天地的空,外面並沒有空,我還站在你的前面,太陽照樣東邊出來西邊下去,都沒有空。雖然內心虛靈,但與外面物理世界還是相對待的。這是第一步的修養,你先能夠達到內心的虛靈就對了。
“唯道集虛”,集虛這個“集”字,要特別圈起來,集就是累積(积),你把內心意識虛靈、空靈的境界練習(练习)久了,累積久了,接近形而上的道就快了,所以注意這個“集”字。“唯道集虛”,你能夠做到內心意識不動,心裡很寧靜,耳根也不向外聽了,就完全返歸(归)內在了。
“虛者,心斋也。”這時內心真正在持斋了。很多學佛的人受了八關斋戒,八關斋的那個斋,就是這個東西。達(达)到了這個樣子,叫做八關斋的成就,並不是說過午不食就是持斋了。為什麼八關斋有“過午不食”這一條呢?因為過午不食,使你的氣息容易走通,虛靈,容易達到心斋的境界。所以融會貫通了,就一通而百通,都是同一個道理,只是說法不同而已。他說這個樣子才叫做真正的持斋。
莊子這一段話,是借孔子的嘴講的,不管儒家、道家,顯教、密宗,天臺、華嚴,隨便哪一宗派,乃至天主教、基督教的閉靜,都是同一個道理,這個叫做心斋,叫做寧靜。到了這個境界,初步的閉關可以了,不到這個境界,是不可以閉關的!閉關會發疯的。這一段內聖修養初步的工夫,心斋持斋的道理,孔子傳給了颜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