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疗20年论文越发越多,

白癜风注意什么 https://m-mip.39.net/nk/mipso_6662795.html
李健教授谈中国GIST治疗进展与挑战。胃肠道间质瘤(GIST)属于少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0.1%~3%。GIST可以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以胃和小肠最为常见。由于GIST起病隐匿,且容易被常规检测手段忽略,往往在疾病晚期才被发现,对患者造成致命伤害。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变了GIST治疗现状,而近年来临床和基础研究进一步改善了GIST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近20年来,中国GIST的治疗与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与国外还有哪些差距?医学界肿瘤频道有幸邀医院的李健教授对此进行解答和分享。

靶向治疗20年,争议多,药物少

自年第一例GIST患者经伊马替尼治疗成功以来,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了。“GIST是较早使用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实体瘤,这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借鉴,意味着所做的东西具有开创性,意味着尝试和争议。”李健教授说。靶向药物辅助治疗,剂量怎么选?“在GIST靶向治疗领域,争议始终是存在的。”李健教授介绍,“目前最大的争议是靶向药物的辅助治疗。手术后,患者服药的目的是降低复发率,可一旦停药,就会有一部分患者面临复发。”手术后,靶向药物究竟吃几年?目前全球的“金标准”是3年,但很多临床医生发现,3年还是短,患者停药依旧会复发。“

中国医生正在做5年和6年的临床研究,期待研究结果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患者用药5年、6年后,停药依然复发怎么办?患者要永远服药吗?还是说需要通过区分人群来确定服药时间呢?这些问题其他实体瘤给不了我们答案,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三雄争霸,难解耐药之苦自PDGFRα基因突变被发现以后,GIST患者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目前,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3个靶向药物上市,分别为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美国仅比我们多一个药物,为Avapritinib。“

实际上这三个药物已经上市很多年了,年伊马替尼上市,年舒尼替尼上市,近10年后的年瑞戈非尼上市。不是没有人研发新药,而是很多新药研究都失败了,要么肿瘤控制时间没有达到预期,要么毒副反应太严重,目前亟需新药去解决GIST患者的问题。

”伊马替尼耐药是GIST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药物作用机制来讲,伊马替尼耐药可能是因为继发突变点。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针对一些继发突变点有效,但有效点很少,这是目前的一个困境。寻找耐药的原因、机制,研发新的替代药物成为研究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dwh/12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