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所面临的问题

源于胃肠道间叶细胞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每年新发病例约7-13个/百万。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位置,但以胃多见(60%-70%),其次是小肠(20%-25%),结直肠(5%),食管(<5%),甚至网膜和系膜(1%)。男性较女性多见,确定诊断的年龄多为40-8岁,平均60岁左右[2]。多数GIST患者具有KIT(干细胞因子表面的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突变的分子标志[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阳性率达90%以上[4]。编码KIT干细胞因子受体的KIT因子功能性突变(85%-90%)和编码PDGFRα(血小板源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PDGFRα因子功能性突变(4%),被认为是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

对于能手术切除且没有转移的GIST患者而言,保证切缘无癌(R0)、避免肿瘤破裂及溢出的整块切除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但是5年复发率却高于50%,5年生存率仅为28%-43%[7]。完整切除后复发率的高低取决于多个因素,如核分裂象数、原发位置、肿瘤直径、肿瘤破裂与否及KIT突变状况[8-10]。对于高复发危险度患者,肿瘤复发多集中在术后2年内,远处转移以腹腔及肝脏为主,肺(直肠除外)和骨转移少见。

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出现以前,不可切除/转移/复发的GIST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均很低,生存时间仅10个月左右。伊马替尼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伊马替尼已经被证明对绝大多数不可切除/转移/复发的GIST患者有效,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期均有大幅提高,已被推荐作为不可切除/转移/复发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14]。再加上传统放疗和化疗对GIST几乎无效,伊马替尼作为辅助治疗药物的疗效自然受到了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dzz/1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