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耳硬化症 > 诊断检查 > 你以为是耳鸣,医生却说是ldquo耳 >
你以为是耳鸣,医生却说是ldquo耳
家住安徽省阜阳市的吴女士在一家公司担任财务工作,最近因为年底工作较忙,连续几个晚上熬夜加班,在一天早晨起床后,感觉到耳朵嗡嗡响,起初她并没有在意,认为只是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谁知仅过了一天,耳鸣突然持续加重,左耳也几乎听不到声音。去医院就诊后,医生很严肃的告知,她已经出现了耳聋,必须要住院治疗,否则听力将难以恢复到最初的水平。
别忽视耳鸣,可能已经意味着耳聋
很多人认为耳朵完全听不到才叫耳聋。其实在医学上,只要是听力下降就叫耳聋,完全没有听力属于耳聋的重度、极重度阶段。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患者往往会有不同表现,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发现自己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听不清楚;有人则是正常环境都听不清楚别人说话,往往会要求别人说的更清楚一些、更大声一些,或者要别人再重复一遍;有的人是在看电视、听收音机时,音量调得特别大;有的人则是发现一侧耳朵听不见手机响,或者仅仅表现为耳闷、耳鸣。这些都有可能是耳聋的表现,因为这些症状非常容易被忽视,特别是有的人年龄大了,会认为耳鸣、听力下降是自然现象,或者简单认为是“上火了”,从而延误了治疗。
“突发性聋”正在年轻化
突发性聋也被称为突发性耳聋(突聋),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好发于50~60岁年龄段人群,但近年来的发病人群正趋于年轻化。据广州的一项统计,青年人耳聋特别是突发性耳聋的发生率,占耳聋就诊人群的70%以上。突发性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病“突然”,而且进展很快。目前,突发性聋的病因多认为与病毒感染、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药物中毒、内耳缺血等因素有关。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工作紧张、经常熬夜、生活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精神因素,与突发性聋的发生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耳蜗缺血缺氧。如果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导致的微血管病变,发生突发性聋的几率会更高。
“急病”一定要“急治”
突发性聋属于急症,如果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闷、眩晕等症状时应及早就医,治疗是否及时决定了治疗效果的好坏。
当然,就医后还要进行听力学检查等一系列耳科检查,以及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排除肿瘤、外伤等病因。根据纯音测听检查结果,可以将突发性聋分为四型,包括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全聋型。
一般来说,发病3天内的治疗效果最佳,超过半个月再进行治疗,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了。如果超过一个月不治疗,治愈的可能性显著降低,甚至会终生失聪。
并非所有的“突发性聋”都能治好
突发性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及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如果有高血压及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要慎重,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
一般来说,低频下降型的预后较好,这种类型也是经常熬夜、压力大、常用耳机的年轻人常见的,容易复发,而其他类型预后较差。此外,突发性聋的预后与开始治疗的时间有关,治疗越早预后越好。对于低频下降型的患者来说,反复的发作也是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同时也会导致听力的丧失。复发需要排除其他一些疾病,比如内听道肿瘤、甲状腺功能问题,以及自身的免疫问题,最好能做一下内听道核磁共振、甲状腺功能检查、风湿免疫因子,以排除上述原因。
此外,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很多人只要一熬夜就会复发。平时应应避免各种噪音对听神经的刺激,如环境无法改变时,可佩戴耳塞、降低噪音。尽量减少佩戴耳机的时间。必须要使用耳机时,也要保持在中低音量的状态,持续使用耳机的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按时起居。饮食营养均衡,切忌暴饮暴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焦虑及恼怒等不良情绪刺激。
来源医药养生保健报作者
明霞编辑
刘丹彤审校
丁毅
往期精彩回顾
肠息肉是“定时炸弹”,超过40岁就要提高警惕!马齿苋为何被称为长寿菜?这些保健作用少为人知!老人突然“闹肚子”要警惕大病来袭什么样的运动可以延年益寿?适合自己就好!中医入药为何会选赤小豆,而不选红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