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耳硬化症 > 诊断检查 > 耐撕基因说动脉粥样硬化 >
耐撕基因说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中国人终生患病风险:79.9%。
疾病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据尸检结果,在40~49岁的人群中,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8.36%和88.31%,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致病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危险因素有:
(1)遗传因素: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主要基因有CD40、CDKN2B-AS1、CDKN2B,DMRTA1、CDKN2B-AS1,DMRTA1等,家族中有年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近亲发病率明显增高;
(2)相关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
(3)生活习惯:高脂饮食、吸烟等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
早期症状
患者早期无任何临床表现,随着动脉粥样斑块的增大,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症状因为血管病变部位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不同而不同:
主动脉直径粗,一般来讲粥样硬化不会引起供血问题,通常无症状;
内膜病变严重可导致主动脉夹层,一旦出现症状则可能危及生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50%以上,就会有胸痛、胸闷、气促、乏力、心悸等心肌缺血表现,狭窄达70%以上就会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脑动脉硬化可引起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导致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出血等疾病;
眼底动脉硬化会导致视力减退、眼底出血;
肾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夜尿增多、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患肢疼痛、间歇性跛行。
生活建议
为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应清淡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不吸烟,不饮烈性酒;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轻松愉快的心情;40岁及以上人群坚持至少每年体检一次;从儿童期开始,即不宜进食高胆固醇、高动物性脂肪的饮食,也应该避免摄食过量,防止发胖。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病、肝病、肾病综合征和有关的内分泌病等。终生使用阿司匹林抗栓,长期或者终生使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积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nicegene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