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靶向治疗药物疗效预测,以知道临床治疗。基因突变检测位点至少应包括c-kit基因第11,9,13,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

晚期或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

伊马替尼是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初始推荐剂量为mg/d,如治疗有效,应持续用药至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鉴于在我国国内临床实践中,多数患者无法耐受伊马替尼mg/d治疗,因此推荐对c-kit外显子9突变的中国GIST患者,初始治疗可给予伊马替尼mg/d。

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疗效密切相关

c-kit/PDGFRA突变类型可预测伊马替尼疗效,其中c-kit外显子11突变疗效最佳;PDGFRADV突变者对伊马替尼原发耐药。舒尼替尼治疗原发c-kit外显子9突变及野生型GIST患者的生存获益优于c-kit外显子11突变者,期治疗继发c-kit外显子13,14突变患者的疗效优于继发c-kit外显子17,18突变者。

GIST术后辅助治疗

有中高危复发风险者是辅助治疗的合适人群。局限性GIST危险度的评估应该包括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原发肿瘤的部位及肿瘤是否发生破裂,既往应用的美国国立研究所(NIH)危险度分级包括肿瘤的大小和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的核分裂数。需要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接受GIST的基因检测,以判断患者是否能从伊马替尼治疗中获益,PDGFRADV突变者不应选择辅助治疗。目前推荐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剂量为mg/d,对中危患者应至少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而对高危患者辅助治疗3年。

总之,GIST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基因分型与靶向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推广这一手段,特别是术后治疗人群。克服耐药是大家另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zlyy/12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