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如何戴好心灵的口罩生活报

近日,一条名为“疫情致整体入睡时间延迟2到3小时”的热搜引发网友强烈共鸣。大家纷纷留言:“白天睡不着,晚上睡不醒。”“我除了睡觉时间,其他时间都想睡觉。”疫情之下,长期的居家生活让不少人遭受失眠的困扰、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在做好身体防护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开展心理自助救援,告别负面情绪?日前,黑龙江省心理专家支招,让我们足不出户,也能戴好心灵的“口罩”。“疫情致整体入睡时间延迟2到3小时”成为热搜话题。(网络截图)你的入睡时间是否一拖再拖?调查显示,当下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超3/4的人晚11时以后入睡,近1/3的人熬到凌晨1时以后才能入睡。特别是过去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居家时间变多,但整体入睡时间延迟了2到3小时,对睡眠问题的搜索量增长了43%。采访中,一位英语教师告诉记者,因疫情,居家办公的时间增多,但这对于在职母亲来说困难重重。“我的孩子三岁,居家办公期间,白天,孩子醒着的时候你要陪他玩。晚上等他睡了,才能‘点灯熬油’地备课。我总是凌晨一点多才能休息,虽然很累但就是睡不着。”这位英语老师说。然而,随着疫情防控形式逐渐好转,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为何人们还聚焦睡眠问题?还是忍不住熬夜?超市售货员于萍白天贴价签、理货架、帮顾客找商品,经常忙到晚上八九点钟下班。回家之后,躺在床上刷会手机,看看搞笑短视频、追追热播剧是她一天中最放松的时间。“其实忙了一天挺累的,但总觉得只有等晚上夜深人静了,时间才是属于我的。”于萍说,深夜里这点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实在太宝贵了。她不是不想睡,而是舍不得睡。“在不想睡、睡不着睡眠拖延背后是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徐佳表示,受疫情影响,大部分人居家办公、居家防疫,出现了一种“我不必过早入睡”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第二天不用到点起来上班,所以晚上不困就熬着,白天困了再补觉,可觉补多了第二天晚上更不困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徐佳表示,睡前长时间刷手机是不良的睡前行为。人在看手机时,光线会影响褪黑素分泌,褪黑素分泌下降会使大脑逐渐清醒,从而难以入眠。她说:“人体中一些重要的内分泌激素是在夜间睡眠时间分泌,长此以往,会出现睡眠节律紊乱、疲劳,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她建议,根据自己的睡眠习惯,建立规律的生物钟,晚上按时睡觉,早上定点起床,这不仅仅是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还是让我们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不少家长感到焦虑,向心理专家咨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你是否暴躁易怒“一点就着”?居家防疫的过程中,不少家长感觉到自己家庭教育方法“余额”不足,这其中不仅有“小豆包”的爸妈,还有“准高三”的家长。这个寒假,家中一年级的“小豆包”让王微犯了难。“一放假,孩子就想着玩,我给她留了一些课外作业,她也不愿意做。”王微说,“往年冬天,孩子不是跟老人去南方过年,就是跟我们夫妻二人去旅游。如今憋在家里,斗智斗勇的亲子关系让彼此都觉得很疲惫。”“居家防疫这段时间,我妈脾气变火爆了。有时候我学累了想玩会手机放松放松,但我妈不理解,我一看手机她就发脾气,还说是因为我爸总玩手机没给我起好作用。”一名正在读高二的学生向记者“吐槽”,“经常是我们娘俩干完仗,‘战火’又引到我爸身上,他俩再接着干。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往日温柔的妈妈变成了牛脾气,而且‘一点就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京洋认为,无论是小学生的家长,还是准毕业班的家长,家长和孩子其实是“同龄”人。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培养孩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要过于焦虑,也不要放任不管,要和孩子共同进步。他建议,对于年龄较小、自律性较差的孩子,家长应允许孩子犯错误,在批评时明确指出不对的地方并给出建议;对于年龄较大、自律性较好的孩子,家长应做好陪伴、引导、适时支持;对于有些懒惰、需要常被提醒的孩子,家长应给予适当压力,激发孩子学习热情,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就感。疫情是否改变了你的消费观?最近,那娜察觉往日里省吃俭用的爱人突然迷上了网购,家里大大小小的快递不断,这让她错愕不已。“我爱人过去很节俭,对物质没啥要求,家里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都得靠我置办。有时候东西买得贵了点,他还要发脾气,说没必要浪费钱。”疫情改变了那娜爱人的消费观,她说,过去很多家里“不能买”的牌子如今都被买回来了。她爱人说,通过疫情自己想通了,留钱没用,健康、开心最重要。网购清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李响是一名新晋宝妈,孩子不到两岁。她担心受疫情影响,不能随时出门购物,加之春节临近,快递可能会随时停运,她便开始了“囤货之旅”。“主要是怕孩子奶粉不够吃,所以多囤一点。”已经囤够了一年婴儿奶粉后,李响稍微放心了些,又“转战”囤纸尿裤、识字卡片,“我家现在专门有一个房间当存放宝宝用品的库房,家里人有些怨言。”李响说。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徐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徐佳表示,无论是过度囤货,还是过度消费,背后都是对于疫情的悲观预期,可能出现了疫情所致的“应激反应”。普通人出现这样的反应一般可以随着应激事件被解决,或是自己找到应对的方法而缓解。但每个人的反应轻重不一,这也是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性结果。她建议,有这样想法或行为的市民可以试着转变思维方式:结合人类历史上其他灾害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回忆自己以往战胜其他困难的经历,从而坚定信心。此次疫情终将过去,调整好心态,配合做好居家隔离,适当进行开源节流,迎接必将到来的春天。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onkb.com/wazlyy/17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