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耳硬化症 > 预防知识 > 耳硬化症和中耳畸形患者的宽频声导抗研究 >
耳硬化症和中耳畸形患者的宽频声导抗研究
中华耳科学杂志,年18卷1期耳硬化症和中耳畸形患者的宽频声导抗研究
陈露静兰兰黄鑫丁海娜谢林怡熊芬韩维举王秋菊宽频声导抗(WidebandAcousticImmittance,WAI)以宽频短声为探测音,可评估中耳对0.~8kHz范围内声音的传导效率,由Keefe等[1]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测试相对于传统声导抗敏感性更高[2,3],可进行声导纳(或声阻抗)、声能反射率和声能吸收率,同时完成共振频率、多频鼓室图等测试。在临床中仅凭鼓室导抗图测试对中耳异常做出疾病诊断存在局限,例如鼓膜病变伴听小骨病变,鼓室导抗图仅能反映鼓膜的病变[4],但WAI却能提供更多中耳复杂的微细结构改变[5],是一种新的无创、快速的中耳评估方法。近年国内外学者收集不同年龄段WAI数据[6-11],相继报道了WAI在中耳疾病中的诊断作用。但由于WAI各指标在各类中耳疾病表现不同,其参数变化范围大,目前尚未分析出较为清晰的疾病规律。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听力正常人与耳硬化症和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宽频声导抗测试的声能吸收率(EnergyAbsor?bance,EA)差异,以期为临床辅助耳硬化症和先天性中耳畸形的诊断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
1.1.1研究对象
收集年5月到年7月在医院就诊后经手术确诊的耳硬化症和中耳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耳硬化症组共45耳,其中男18耳,女27耳,年龄7~63岁;先天性中耳畸形组共13耳,其中男7耳,女6耳,年龄8~28岁。另有听力正常人共76耳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耳,女58耳,年龄9~61岁,均无耳科病史,纯音测听0.25~8kHz各频率气导听阈均≤25dBHL。基本信息见表1。
1.1.2耳硬化症患者的纳入标准
耳硬化症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纯音测听、卡哈切迹、盖莱实验、高分辨率颞骨CT(ComputedTo?mography)等进行综合判断[12]。术前初步诊断并结合术中探查发现镫骨固定确诊为耳硬化症。1.1.3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的纳入标准先天性中耳畸形确诊主要依据病史(自幼听力障碍或伴有外耳畸形)、听力学检查(传导性或以传导性为主的混合性听力损失)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13]。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术前初步诊断并结合术中探查发现听骨链畸形确诊。
1.2听力学测试方法1.2.1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测试使用丹麦尔听美公司Conera纯音听力计Oto?suite(版本号4.82),配套TDH39压耳式耳机和B71骨导振动器按照GB/T.1-在符合标准的隔声室内进行纯音测听。应用丹麦耳听美公司的OTOFLEX中耳分析仪进行声导抗测试。
1.2.2宽频声导抗测试
测试仪器为丹麦国际听力TitanIMPWBT测试系统(版本号3.2.0.3)。刺激声频率范围为0.~8kHz。所有受试者测得的宽频声导抗声能吸收率结果,分析其峰压下的声能吸收率鼓室图。声能吸收率值的范围在0~1之间,0表示该频率下无能量传入中耳,1表示该频率下所有能量均可以传入中耳。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正常组和耳硬化症组和先天性中耳畸形组进行分析,正常组为对照组。对不同组的不同频率(0.~8kHz,包括个频率)的声能吸收率值进行统计学描述(x±s),三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三组峰压值不符合正态分布,用非参数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三组峰压值。以频率为处理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正常组和耳硬化症组的声能吸收率及正常组和先天性中耳畸形组的声能吸收率的差异。根据术中探查听骨链情况将先天性中耳畸形组分为听骨链组和镫骨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非参数分析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声能吸收率的差异。其中听骨链组为患者术中探查发现镫骨畸形合并锤骨和/或砧骨畸形,而镫骨组为患者仅表现为镫骨畸形。用卡方检验分析受试组声能吸收率鼓室图1kHz以下出现切迹的患者占比情况,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法。
2结果
2.1受试组纯音测听平均听阈和Hz声导抗结果
正常组共76耳,年龄25.77±10.44岁。正常组纯音测听气导平均听阈为6dBHL,其Hz鼓室图均为A型。耳硬化症组共45耳,年龄36.40±11.12岁。耳硬化症组气导平均听阈为61dBHL,骨导平均听阈为25dBHL,其Hz鼓室图结果是32耳为A型、13耳为As型,先天性中耳畸形组共13耳,年龄15.08±5.44岁。先天性中耳畸形组平均听阈为64dBHL,骨导平均听阈为14dBHL,其Hz鼓室图结果是8耳为A型、1耳为Ad型、3耳为As型、1耳为C型。
2.2受试组声能吸收率的比较
正常组的WAI峰压为-5.83±12.43dapa。一名正常受试者的纯音测听结果和右耳的宽频声导抗测试结果及峰压下的声能吸收率鼓室图见图1-A-1、1-A-2和1-A-3所示。正常组的耳别对不同频率的声能吸收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图2A。正常组男性与女性的声能吸收率见图2B。在~Hz男性的声能吸收率比女性的大(P0.05),在/////~Hz男性的声能吸收率比女性的小(P0.05)。
耳硬化症组的WAI峰压为-6.27±10.94dapa,与正常组的WAI峰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结果见表2。一名右耳耳硬化症患者的纯音测听结果和右耳宽频声导抗测试结果及峰压下的声能吸收率见图1-B-1、1-B-2和1-B-3所示。耳硬化症组和正常组声能吸收率见图3A。在/~/~///~/~Hz耳硬化症组的声能吸收率比正常组的小(P0.05)。先天性中耳畸形组的WAI峰压为-30.77±50.48dapa,与正常组的WAI峰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结果见表2。一名右耳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的纯音测听结果和右耳宽频声导抗测试结果及峰压下的声能吸收率见图1-C-1、1-C-2和1-C-3所示。先天性中耳畸形组和正常组声能吸收率见图3B。在~/~Hz先天性中耳畸形组的声能吸收率比正常组的大(P0.05),在~//~/~Hz先天性中耳畸形组的声能吸收率比正常组的小(P0.05)。2.3受试组声能吸收率鼓室图:1kHz以下出现切迹正常组共76耳,其中3耳在1kHz以下有一切迹,占4%。耳硬化症组共45耳,其中3耳在1kHz以下有一切迹,占7%。先天性中耳畸形组共13耳,其中9耳在1kHz以下有一切迹,占69%。各组EA在1kHz以下出现切迹的患者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c2=48.99,P=0.00),两两比较显示先天性中耳畸形组分别与正常组和耳硬化症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先天性中耳畸形组不同个体间听骨链畸形情况差异较大,根据术中探查确认听骨链情况,镫骨组4耳,听骨链组9耳。镫骨组四耳中3耳声能吸收率鼓室图在1kHz以下无切迹,一耳出现切迹。其中有切迹的患者Hz鼓室图为Ad型。听骨链组8耳声能吸收率鼓室图在1kHz以下出现切迹,一耳无切迹。其中无切迹的患者Hz鼓室图为As型。比较听骨链组和镫骨组的声能吸收率,结果见图4。两组不同频率声能吸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临床常见传导性耳聋主要的发病原因包括炎症、外伤、先天畸形和胆脂瘤等,而鼓膜完整传导性耳聋患者,则会加大术前诊断难度及术中手术难度。大部分鼓膜完整传导性聋患者其病因及病变部位术前很难判断,术中鼓室探查是确诊的唯一方法。传统单一频率的鼓室导抗测试反映信息有限,宽频声导抗测试因为其测试音的特性,可反映0.~8kHz频率范围内声音经过中耳和内耳被反射和吸收的情况。研究发现,先天性中耳畸形、耳硬化症以及先天性中耳胆脂瘤三种不同类型在鼓膜完整传导性聋患者中比例最高,是鼓膜完整的传导性聋的主要发病类型[14]。术前影像学检查颞骨CT对先天性中耳畸形、耳硬化症、先天性中耳胆脂瘤诊断率分别为41.2%、50.0%及83.7%[15],其中除先天性中耳胆脂瘤可以通过颞骨CT进行诊断外,其他类型术前诊断均有难度。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分析耳硬化症患者和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声能吸收率的特点,以期辅助术前鼓膜完整传导性聋中耳硬化症和先天性中耳畸形的临床诊断。
3.1不同耳别、性别、年龄声能吸收率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组耳别不影响EA。但性别影响EA,与傅新星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傅新星报道~Hz的频率范围内EA女性受试者明显高于男性受试者。而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在0~Hz间部分频率EA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受试者年龄及所分析的EA频率有关。
本研究患者年龄跨度大(7~63岁),虽研究前考虑到年龄因素,但受限于临床多种实际因素,组间年龄仍存在差异。Roush等[17]报道Hz鼓室图测试的声导纳值从新生儿到6岁龄是增加的,提示中耳结构随着生长发育发生变化。Beers等[3]研究发现5~7岁的儿童和22~32岁的成人在到Hz的声能吸收率存在显著性差异。Feeney等[18]研究发现老年人EA在~Hz比青年人大,但在Hz小。生长发育引起的中耳改变导致声导抗测试结果改变同样会导致EA测试结果发生改变。成人的个体大,中耳腔容积大,有利于传导低频率的声音,中耳系统的共振频率会更低,这与儿童和成人低频的EA存在显著差异的结果一致[19]。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声能吸收率存在差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史密斯学院联合创建WAI的数据库(